全面深化改革1000天,天天在夯实振兴基础 谈政论经-长白时评 季晔 2230933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全面深化改革1000天,天天在夯实振兴基础
2016-09-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9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转载了新华社《破局开路一千天——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综述》。综述说,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至2016年9月24日已整整1000个日夜,新一轮改革大潮正在席卷神州大地。近三年时间里,我国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呈现的新特点、展现的新态势、取得的新成果举世瞩目。

  时间过得好快,全面深化改革的咚咚脚步,一晃走过了1000天。1000天,在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浪花虽说短暂,但在13.7亿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却是永不消失的辉煌岁月。改革38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可谓日新月异。为了加速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铸就振兴中华、富民强国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高度,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审时度势、把稳舵盘,瞄准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路径,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进行顶层设计,不断地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锐意改革,克难求进,创新发展,实干兴邦,天天在夯实振兴基础。

  在过去的1000个日日夜夜里,夙夜在公的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助手们,以敏锐的目光和科学的态度,直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一些主要问题和困难,一些必办的急事、大事、难事、长远事,并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执政智慧、胆识、能力、水平和作风,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新的战略布局,随之又开创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的理念引领,中国大地滚动起改革发展、创新驱动、促进经济、改善民生的热潮。一块块硬骨被啃下来,一道道沟坎被跳过去,一个个障碍被破除掉,一件件难事被破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累累硕果甜如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与日俱增。

  我们深刻地记得,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肩负起了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艰巨繁重使命,在1000天的时间里,先后召开了27次会议。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出台政策措施,牵牛耳动全身,除障清淤,理顺体制机制,拆掉阻碍发展藩篱,简政放权,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发展的制度,回应人民关切,排忧解难,等等,都是从每一次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出发的,而且决策有力,行动坚定,脚步稳健,有花有果。比如:1000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下组共审议了40份经济领域改革文件,成为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提质机”和“加速器”,显见成果。

  这40份经济领域改革文件,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和广纳贤言的基础上出炉的,可谓实事求是,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推动性强。其中,有11份文件直接涉及经济转动力、调结构,需要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有5份文件直接涉及简政放权,以市场的内在潜力激发经济的活力;有两份文件直接涉及自贸区建设,以点带面,经营好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落地的“试验田”;有5份文件直接涉及国企改革,破解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老大难”问题;有6份文件直接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大力推动“三农”发展。从这些文件所涉及的内容看,可谓都是“硬骨头”。而2000天的全面深化改革,恰恰是破冰融冰、喜迎暖春,释放发展强力的具体生动的展现。

  托底民生,补齐短板,是三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持续破解的重大难题,也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文件最多的重大选题。足以可见,执政党情牵发展,心系民生的情怀更加浓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凸显。在所审议的直接涉及托底民生、补齐短板的47份文件中,都可以找到其清楚的痕迹,见证社会事业、民生发展的文件,都在为扶贫脱贫、生态保护、教育改革等短板领域助力,人民不断分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曾强调:“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这一条,早已兑现,人民自然满意。

  正是总书记亲自领导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才有了“要举全国之力,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铿锵行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正在发奋努力地补齐,精准扶贫、限期脱贫,决胜全面小康,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于是有了希望和保证。这是中国、这是世界破天荒之举,也是人类发展史上零的突破。作为世界上拥有近14亿人的人口大国,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再一次创造出福祉人类的奇迹。(薛宝生)

责任编辑:季晔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