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舌尖欺诈”更要回应“舌尖诉求” 焦点话题-长白时评 侯薇 2336329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治理“舌尖欺诈”更要回应“舌尖诉求”
2017-02-21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购物时,往往带有“纯绿色”“鲜榨”“无污染”等字样的食品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殊不知,这种营销方式今后将会被定性为食品安全欺诈。为加强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月20日《经济日报》)

  眼下,到超市里、市场里去转一圈,你就会被很多吸引人的广告和宣传所吸引:生态、绿色、安全、鲜榨,等等字眼刺激着我们购买的欲望。而实际上,这些商标,这些内容,华丽的包装之下夹裹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诈。我们需要健康的食品,不需要与品质不符的食品。国家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这种食品欺诈行为,是必须的,也是市民的期盼。

  但是,治理“舌尖欺诈”,眼睛不能只是盯着“广告宣传”,不能只是脱掉这些虚假宣传的外衣。更应该回应人们对生态、绿色、安全、鲜榨的诉求。商家的如此行为是恶劣的。但是,这也是对市民诉求的一种回应。这说明人们对于吃的健康,吃的生态越来越强烈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只是治理了虚假的宣传,只是让食品减少了“舌尖欺诈”还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下,食品包装上再无生态、绿色、安全、鲜榨这些字眼之后,就能保证舌尖安全了吗?

  很显然,也是不能保证舌尖安全的。因为取消了这些欺诈字眼之后,这些食品还会依然销售,还会被吃进百姓的肚子里的。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回应人们吃的健康、吃的生态的诉求。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报道,追问“西红柿为何没有了昔日的味道”。应该说,这种追问是很有普遍意义的,不仅是西红柿没有了昔日的味道,鸡鸭鱼肉何尝不是如此?所有的蔬菜何尝不是这样?这是最近这几年我们一味追求提高产量,却忽视了质量导致的。所有的科研都围绕着提高产量而开展,让真正的生态、绿色食品越来越少了。如何让农产品告别对产量的依赖,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需要思考。

  真正的生态食品、绿色食品为何少了?根本的问题是各种化肥、农药、家禽家畜药品出了问题,这就需要加大科研力量,让那些有害的农资产品减少,用更多健康农资取代这些产品。去年,广西省一次就取消了20多家“绿色食品基地”的资格。当“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的都是不绿色、不生态的食品的时候,仅仅是产品包装上没有了骗入的字眼,又能如何呢?无疑,让更多农产品符合生态、绿色的品质,更值得关注。

  夸大宣传用语被纳入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范围之内。这是好事情。不过,治理“舌尖欺诈”需要更宽广视线,我们更乐意看到满眼都是生态、绿色的字样,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是真正的生态和绿色。(郭元鹏)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