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化自信发中国声音 有理讲理-长白时评 侯薇 2140343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树文化自信发中国声音
2016-07-0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文化自信”一词。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今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次“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提出坚持“四个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下,文化自信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深刻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对自身文化影响的充分认识。对于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我们而言,只有树立起绝对自信,才能让中国文化绽放出具有本土颜色的美丽“花朵”。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民族。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为世界文化和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其他文化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举个例子来说,公元前4世纪,汉字就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一度成为这些国家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交往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传,中国的典章制度与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等,也传播于各国,从而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不仅如此,中国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还曾对欧洲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便称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对欧洲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作用。这些彪炳世界文化史册的贡献,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来源。

然而在当今社会,有的人不把这些作为文化自信的动力和来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社会各界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崇拜与追捧的现象。面对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洋文化”,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渐行渐远。有学者指出,我们的社会的确创造了经济奇迹,人们的财富和生活的确有了大幅度提高,文化娱乐、消遣方式的确丰富多彩了。但在这物质繁荣的背后,显现出心灵深处的虚无,有的人产生了焦虑症。这种焦虑症是由精神空虚而导致的,这正是某些人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面对欧美文化的强势渗透,我们在汲取其营养的同时,更应当以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与风采,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不断用气大道正的文化产品,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能以文化自觉之精神审视传统,在对民族文化的追根溯源中获得新的力量。以我们大家熟悉的电视来说,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开始,电视在中国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电视之影响力曾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但随着新型媒体不断突起,有人认为电视将走向衰亡。在此情形下,电视该如何保持优势,维护其作为视听媒体的权威性?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当今电视行业与电视人的文化自觉。这一自觉的核心要素,是精心地经营我们独特的电视文化内涵。首先,要把目光转向身后悠久的文明传统,从中发掘中国数千年文明传承中,仍然有着鲜活生命力的深厚资源,从中把握人类共通的、至今具有巨大含金量的智慧宝藏,并以此促动有着现代化生产力的电视产业,补充并强化其科学的、绿色的、和谐的文化成色。同时,要懂得并践行“问计于民”“回馈于民”这个朴素真理。自觉地把握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贴近广大群众的审美取向,不被西方娱乐潮流所覆盖、裹挟。尽力创造富有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真正贴近观众的电视文化,让电视的功能,显现出社会主义的中国式有效特质。像中央电视台与地方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原创性节目,就是以其中国化的独特内涵与创新性的表达魅力,被誉为“荧屏吹来清新风”,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好评。所以,我们的电视文化,只要有新的规划、新的设计,自觉地深入发掘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金矿,自觉大力开发当代民众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不仅不会消亡,还会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更为要紧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个性,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充满战略性的价值和意义。以电影发展为例,电影从欧洲传入中国的100多年里,经历了一个先消化、吸收,然后创新、发展的过程。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要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必须根植于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土壤,如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电影技术和京剧艺术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坚持电影的民族化,为中国电影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影技术的加速发展,新锐电影艺术理念和创作浪潮此起彼伏。跨国界的分工合作,进一步为电影资源配置的优化开辟了途径,并不断向世人展现新的前景。近年来,中国文化元素和资源,逐渐吸引着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境外投资者,外国的制片商正在加紧开发中国题材。“唐装花木兰”在西方掀起中国风。随着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等在全球展映,中国电影文化的潜力被再次证实。所以,坚持中国电影民族化,就是坚持民族文化生态坐标,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开放和进取。而从跨文化的视野出发,在当代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和多边演变的巨大系统下,建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现代电影文化生态体系,将会对确立中国电影的国别特征、实现中国电影的全球价值,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树立文化自信,意义之重大毋庸赘言。尤其当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国力得到大步提升,这为中华文化自信力的形成进一步提供了充盈的底气。并且,我们接触到的西方友人,从权威学者到青年精英,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期望了解并且热情接纳着中华文化。再者,我们也深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其实是因为他们太不了解我们的文化。因此,我们需要以更丰富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力促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吉林日报 2016年07月05日05版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