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败赖“三观” 有理讲理-长白时评 侯薇 2240075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人生成败赖“三观”
2016-10-13 来源: 吉林日报

  时下,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话题,在相当规模的社会群体不受待见,乃至不愿提及,唯恐他人误解为唱高调或政治说教。这种状况折射出国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最终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万物之灵”。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人们来到世间,必然涉及到如何认知世界、如何直面人生、如何做人做事,而这些基本问题的背后,便是一个人所秉持或认同的某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反映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生活理性和实践理性。“三观”问题,不是理论家的清谈或政治家的说教,而是每个心智健全者必须面对的人生拷问和必须践履的人生课题。

  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不宜作教条式的解读,更不应持否定性的态度。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周遭世界,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涉及“天人关系”问题。诸如世界是虚幻的还是真实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可知的还是宿命的,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世界所持有的态度。所谓人生观,是指人生的目的和态度,主要涉及“人社关系”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所选择的“活法”。诸如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面对如影随形的苦乐、荣辱、生死等问题。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诸如一事当前,如何选择和区分是非优劣、善恶美丑,核心是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问题。

  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世界观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和人生领域,价值观面对的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世界观决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世界观。

  人们都熟悉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在她身上便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一致。她有句名言:“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她信奉科学的世界观,把探索宇宙奥秘作为人生最大追求,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她淡泊名利,把提炼放射性元素镭的方法公之于世,没有申请专利。她还把象征巨大荣誉的诺贝尔奖章拿给孩子当玩具……如果没有科学的世界观、进取的人生观和奉献的价值观,就不可能成就居里夫人辉煌的人生。

  在一些虔诚的宗教徒身上,也能体现出“三观”的一致。以佛教徒为例,笃信唯心主义色空观,认为人生虚幻,只有力戒贪、瞋、痴,才能摆脱轮回,往生极乐,于是便以禁欲向善的方式苦修来世。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认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并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是其内核却是大致恒定的。古今中外的“三观”问题,总是围绕着唯物与唯心、此岸与彼岸、利他与利己、忧患与安乐、索取与奉献、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等核心认知和价值选择展开的。并且,多元化的“三观”在主体价值上又具有趋同性。诸如,儒家文化宣扬的“仁者爱人”,佛教徒恪守的“普度众生”,都从各自的角度彰显了基于人文关怀的利他主义的善。

  “三观”说到底,决定和反映了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追求。可以说,如何确立“三观”,确立什么样的“三观”,决定人生成败。当然,这里所指的人生成败,不是简单地进行功利层面的判断,也不是做“高大上”与“屌丝”的区分,而是看其是否坚守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恪守人性和人道,而不是堕入兽性和兽道。一个人可以平凡、平庸,但不能卑鄙、邪恶;一个人可以自我、自利,但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所有这些,应当成为确立“三观”、做人做事的底线。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确立一个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基、力量之源,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反观我国国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上,存在着诸多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以及愿景与现实的吊诡。

  其一,消解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三观”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千年来,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座右铭和文化基因,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然而,从上世纪初提出“打倒孔家店”,到六七十年代爆发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毁掉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脉,连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仁义理念,也被当成封建糟粕,遭到彻头彻尾的批判和否定。一切以“阶级斗争”视角和阶级立场进行裁判,动辄以革命或反动划线,致使国人的“三观”建构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生极大的混乱和迷惘。

  其二,忽视了“三观”建构的多元性和层次性。长期以来,在极“左”思潮影响下,过分强调“三观”建构的一元性,用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取代大众文化,用对社会精英阶层的先进性要求,取代对平民阶层的广泛性要求,导致文化生态失衡,践行者力不堪任,曲高和寡。

  由于上述误区,使我国在“三观”建构上,旧的破掉了,新的却没建立起来,出现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局面。表面上看,“三观”建设轰轰烈烈、常抓不懈,事实上却是,众多社会成员将“三观”建设当成政治口号,既不真信,也不真做。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如雷锋、王进喜、孔繁森等优秀的共产党人楷模,但总体而言,过去的“三观”建构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觉悟水平,助长了国人道德人格的虚伪性和言行不一的两面性。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下,很多社会成员存在着世界观上的虚无主义、人生观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上的拜金主义,信仰、道德严重缺失。为官不廉、为商不仁、为师不端、为医不良、为人不诚等现象屡见不鲜。尤为严重的是,一些实权在握乃至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台前大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幕后却大搞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成为杀伤力极大、证伪力极强的反面教员。

  致力于国人的“三观”建构,需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世代相传的精华内涵,加大对广大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唤醒国人的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引导全体国民高山景行、见贤思齐,争做中华文明的传人。

  二是正视“三观”建设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切忌把“三观”建构混同于党的建设,等同于政治宣传。处理好“三观”建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把对共产党员的要求与对人民群众的要求区分开来,针对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开展源于人性,便于养成的“三观”建构。(徐青民)

  《吉林日报》2016年10月10日04版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