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是弊政的“清道夫” 有理讲理-长白时评 侯薇 2280917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深化改革是弊政的“清道夫”
2016-12-12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随时净化,否则就会垃圾成堆,寸步难行。同样道理,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也要及时清理优化,否则就会弊政挡道,新政难行。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也进行了集中清理,国务院和各地政府也纷纷公布简政放权的清单,下放和取消许多审批项目,对一大批过时的政策宣布终止。这些举措可以被形象地称为“政策环境的大清扫”。经过清扫,我们国家以及党内的政策环境会更清明、更优化,人民群众由此看到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和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决心,增强了对党和国家美好前途的信心。

  “政策环境”一词在传统的政策学中是指政策运行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形势、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人心向背等等。但是除此之外它还包括由各种既有政策构成的“政策之林”,其中包括新政策、旧政策,过时的政策、失效的政策,不尽如人意的政策,甚至是失误或失败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也构成了政策生存的另一种环境。对于一个新政策来说,这种环境的优劣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新政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可能不是社会环境的恶劣,而是各种各样旧政策的“围堵”。新政策好比是一棵小草,如果它旁边有几棵老树,把它遮盖的严严实实,那么这棵小草就很难成活。事实证明,有些老政策对新政策会有阻滞、抵消甚至相反的作用,它们是早该清除的“垃圾政策”,或者叫“弊政”。我们常说的“治国理政”“破旧立新”“除旧布新”,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时终止那些过时的、失效的或失败的政策,即革除弊政,从而使政策环境得到优化,使新政策畅行无阻。

  但是政策终止不是简单的事,在任何社会中要想终止一项政策都困难重重,有时甚至会大动干戈。如果说,出台一项新政策好比是播下一粒种子,那么终止一个运行多年的老政策就好比扳倒一棵大树,不花费极大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古以来改革之举总是那么困难,因为改革是破旧和布新的并举,无论是推行新政还是革除弊政,都可能遇到重重阻力。比如中央提倡公职人员下海创业,为此出台了不少新政策,撤消了禁止公职人员兼职和离职的有关规定。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对其他相关政策做出调整,比如旧的医保政策、社保政策、户籍政策、孩子入托入学政策、爱人调转政策、按揭贷款购房政策等等,每一项调整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谈何容易?!所以直到最近,也就是30年之后,与公职人员下海有关的各项政策才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这说明,旧政策的终止,与实际需要相比,常常有一种滞后效应,对此,我们必须有排除万难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打破这一滞后效应,为新政策的推行扫清道路。

  从理论上说,政策终止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政策的制定者往往不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一项政策往往凝结了政策制定者的许多心血,而且很可能还与他的政绩、权力、威望密切相关。如果断然宣布该政策失效、失误,甚至失败,需要终止执行,那么阻力肯定是相当大的。如果政策的制定者仍然在位,就更难。

  第二是政策的受益者会有抵触情绪。这个受益者群体如果处于重要位置,也能影响政策终止的进程。比如“一刀切”式的职称外语考试,虽然早就饱受诟病,可是却一直“屹立不倒”,原因之一就是多年来职称外语考试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再如企业单位人员调转的审批政策,直到前不久劳动人事部门才宣布终止,这里边也是“利益”二字在起作用。

  第三是政策的执行者喜欢轻车熟路,不愿变动。比如当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意味着全国大小粮店数以万计的职工都面临改行,并从此失去了掌握粮油销售的重要权力,这项工作的难度当然可想而知。

  第四是执行机构的惯性作用。执行的时间越长,这种惯性力越大。政策的终止有时意味着某一机构失去了存在价值,该取消了,可是任何社会机构都不会自行消亡,它总要千方百计地存在下去。这种惯性力就构成了政策终止的阻力。

  第五是法律程序的复杂性。在法治社会,任何重要政策的出台都要经过严密的法律程序。同样道理,一个政策的终止也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这个程序往往很复杂,费时费力,却又必须遵守。由此加大了政策终止的难度。

  第六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政策代替,因此旧政策无法马上终止。比如高考政策,大家明知有很多弊端,可是直到现在仍在执行,原因就是没有更好的政策代替它。再说高考政策牵涉千家万户,敏感异常。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则“一动不如一静”。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弊政终止的滞后效应,并由此影响到政策环境的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深化改革,就意味着必须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尽量缩短弊政终止的滞后期,让新政策尽快发挥出效果,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在这里,有以下几个原则必须坚持。

  第一,必须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政策终止的最大难点是部门的本位主义,是既得利益者的抵触情绪,是政策执行者的消极情绪。而所有这些,只有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克服,才能战胜,才能解决。

  第二,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来看待政策终止问题。比如清朝灭亡,直接的原因是武昌起义成功。可是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四川等省民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而保路运动的起因则缘于清政府的一项政策——将原来民营的几条铁路收归国有,引起民众强烈反对。这个案例说明政策终止要求决策者具有宏观的社会视野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否则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灾难。

  第三,最重要的是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无论是制订新政策还是终止老政策,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必须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形成改革推动的动力与合力。

  深化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加大“除旧”的进度,是增强“布新”力度的前提,因此改革首先要做减法,当好弊政革除的“清道夫”。坚持以上几条原则,可以有力地缩短政策终止滞后期,优化政策生存环境,使改革开放的新政策畅行无阻,从而加快推动改革进程。(作者:杨海涛 系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吉林日报》2016年12月12日04版

责任编辑:侯薇
中国吉林网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长白讨论

中国吉林网 评论出品

邮箱:ChinaJilin@126.com

分享到: